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家中的廚房與母親

最近越來越少在家裡做菜了。

台北的租屋處沒有廚房,只有放假回到宜蘭的時候有機會做菜。開始工作後就比較少回家。每次回到家都覺得廚房好像又變得陌生了一些,冰箱裡的食材什麼能用什麼不能用也都不太確定。往往想認真做一道菜,就東缺一點西缺一點,或者臨時找不到料理用的器具。此外,為了一次的烹飪多買很多食材或佐料也嫌浪費(我想準備的菜式不見得是母親平常喜歡準備的菜式)。

說到底,廚房是很私密的地方。一個家的廚房往往只會有一個真正的主人。在台灣早期的家庭空間配置裡,女主人通常是沒有自己的空間的。大部分的女性便將廚房以及餐桌視為真正可以掌握的空間。她熟知一切事物的數量、位置、到期日以及口味。

所以一些婆媳關係緊張的體現,也許可以由對於家庭裡廚房以及餐桌的掌握來觀察。不論兩者再怎麼相容和諧,都還是會以「主客」的形式表現出來,絕對不會出現「兩個主人」。

根據記憶中母親所描述的,她剛嫁進來的時候是不會做菜也不進廚房的(可能是自謙之詞)。剛開始的時候似乎是父親比較會做菜。但嫁進來之後,也許一半是基於主流社會價值觀影響,一半是想認真顧好家人的營養,就開始慢慢摸索,學著做菜。她願意花時間進廚房,維持了廚房的溫度,也維持了一家人的溫度。

我想像著在我成長階段,求學生涯的每一天平常日中午下午,母親一個人在家中某處構思著晚餐菜式的樣子。她會想著最近是不是重複的菜式出現太多,哪樣時令食材可以如何搭配料理,最近看到新聞關於孩子的發育是不是該額外多補充一些什麼樣的營養。於是那樣的一整天,陪伴母親的是料理的準備,以及晚餐時全家人一起用餐的畫面。

有幾年的時間,母親喜歡讓我也進廚房。每天準備晚餐的時候,家裡三個孩子,只會叫我這個男生特別進廚房幫忙。有時是備料,有時是炒菜。她所主張的是現代的男生應該要學著做菜。在我們家,家人之間彼此並沒有特別習慣在某一個時段或者某一種場合,坐下來好好聊天分享彼此生活。這也許是每個家庭的差異。我所感覺的是在那小小的廚房裡,短短的料理時刻,是母親唯一可以好好跟孩子說說話的時間,以前會關心我的課業跟我的學校生活,現在則是聊著一些職場方面的事。這也是我後來的解讀。

然而我們家依然沒有建立起什麼樣的飲食傳統。沒有固定從小吃到大的餐館,也沒有在休假日或特別節日就會出現的菜式。沒有足以一口就辨認出「這就是母親料理的口味」的那種能力。對於食物的尋根之旅這件事就停留在對於他人文字的想像空間裡,這樣的事情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廚房、做菜、食物以及用餐,一切都只是為了與他人相處和分享所存在。我的家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