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智能家居介紹

最近稍微研究了一下所謂的智能家居,順便寫了一篇介紹文。

最基礎的大概就是遠端控制(智能居家1.0)。從原本只能手動切換實體開關,變成可以透過手機或無線實體開關控制。

如果不只單一裝置設定遠端控制,就可以結合GOOGLE HOME或者是APPLE HOMEKIT或者小米的小愛同學進行管理。當然下指令的方式也會多增加口語指令。

在實現遠端控制後,進一步探討的是情境偵測與自動化(智能居家2.0)。在透過另外加裝的光感器、溫溼度偵測器、雨水偵測器或動作偵測器,甚或者裝置距離,可以將家中的智能家電進行串聯。

比如說「偵測到綁定的手機離家超過幾公尺,啟動離家模式,關閉所有電源」,「在早上六點半開燈、開啟窗簾與撥放音樂」,「在家中空氣品質不好的時候自動開啟空氣清淨機」,又或者「在室內溫度達到幾度時關閉電風扇」等等。

支援的智能裝置種類已經有很多種,如插座、電燈、空氣清淨機、冷氣、電鍋、洗衣機、窗簾、冰箱、抽油煙機、瓦斯爐或洗碗機之類的。

新出廠的家電可以直接看他有沒有對應APPLE HOMEKITAPPLE HOMEKIT或者ANDROID系統。如果是舊的家電,也可以透過新增無線裝置來達到智能化。

除了個別電器的智能化,整個智能居家的主控系統也是有許多系統在競爭,如Amazon Alexa、Google Home、Apple Homekit與小米的小愛同學,以及其他不同的廠商在嘗試。

現階段似乎還在摸索發展,技術還沒有到非常成熟,廠商嘗試在不改變太多既有習慣之下,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程度,而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逐漸改變。目前使用起來還存有一些不便之處,但在可預見的三五年內,應該可以看到真正的智能宅的出現。

題外話是,現在設定居家情境與口語指令對我們來說是需要學習的,就跟上一代人學習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一樣。但對我們下一代的人來說,智慧型手機的存在與口語下達指令可能就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有點感慨時代的演進。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風風火火的人生

這個月從月初辦了游泳月卡,游了兩次,突然之間就開始進入搬家的任務。

怎麼也沒想到會這麼快搬離了那個住了兩年的地方。當淨空屋子,打掃完後,站在空蕩蕩的臥室,隔著窗戶,看見對面綠色大樓的發光招牌,依舊與我兩年多以前第一個在這裡的晚上看的一樣。

某天睡前,想起了這大概是我開始工作以後,住得最久的一個地方。這裡的條件甚至好到我一度認為我會一直一直住下去,直到新房子蓋好。

不過事情變化來得快,於是就搬家了。

巧合的是,搬到了去年看房子的時候一直很有興趣的地方。不過以售價來說,依然太貴,還是買不起。

現在必須要比之前再提早15分鐘出門。搭電梯下樓,還要走一小段路,牽了機車,再騎個十來分鐘,才能到公司(老天保佑申請到了車證)。

雖說五月上旬就搬完了,但一直拖到快月底才真正交屋(兩頭都付了房租)。交屋時,屋主沒有來,只有當初簽約時的房仲大姊出面。房仲大姊很阿撒力的確認了屋況,拍了照,就算交屋完成。

然後就正式結束了住在公司對面的日子。

今天也是本月份最後一個上班日,是新房子客變的前一天。

下班從公司騎機車回家,去吃了鴨肉麵。二訪鴨肉麵店,取得足夠的素材可以寫食記。

明天早上就要決定客變的內容,心裡還是十分不安。

從一開始的風水版,到一人獨居大改版,到最小限度修改版。想了很多,也跟身邊的朋友討論了很多。

有研究指出,真正困難的決定,從來不是根據決定重大與否,而是當選項之間無法比較出明顯的差異時。

對我來說,那些格局,裝潢風格與生活空間什麼的都好虛幻。我還是沒有辦法很好的想像我在那間房子裡生活的樣子。

然而,客變就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一個不可逆的十字路口。決定了未來房子的模樣。

對於建商無法事前提供各項變更內容的報價單,以及總共會附的裝潢家具清單,我還是十分的不諒解。當然另一方面也知道,如果真的已經有這麼多人客變完了,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心底依舊緊張不已。

回歸到內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對未來的想法與規劃。好像突然被迫要寫一張人生考卷,「我未來的人生模樣,試申論之」的感覺。

前幾天下班,跟同事走在路上聊天。對方也說,若回到兩年前,的確也沒想到我會這麼快買房。

風風火火的人生。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又在搬家

昨天將冰箱清空,又把廚房跟臥室擦了一輪。雖然這裡的廚房不大,但清理起來也是花了一段不少的時間。有一種在還「打掃債」的感覺。

冰箱清空後,拔掉了插座,將冷凍庫的冰塊拆下,並將這個半身高,未分層的冰箱裡裡外外仔細地擦了一遍。如果這裡曾經有什麼東西讓我十分苦惱的話,大概就是這個冰箱了吧。

廁所在前天用買回來的檸檬酸刷洗了水垢。桃園這邊的水很硬,總是容易留下白白的水垢。但廁所還卡了洗衣機,沒辦法全部清完。

臥室淨空後,倒是幾乎恢復了我兩年半以前第一次見到她的模樣。依然是寬敞的空間,愜意的床邊櫃,以及對面總是亮著的海運綠色招牌燈。

昨晚風大。開了風讓房間透透氣。原本幾乎放滿東西的房間,漸漸清出一塊一塊的空地。這種還原的過程稱不上滿足,但卻是另一種反思。

雖然全家人都吐槽我東西買太多,喜歡亂囤積東西,不過想想過去的租屋生涯,這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大概是我自大學離家後,第一次有餘裕(時間跟空間)思考「家」的樣子。

以往的家(租屋處),大概都只強調功能性,過分強調功能性。能睡、能洗澡、能煮飯、有窗戶或者有衣櫃等等的。幾乎沒有「住處作為一種自我的展現空間」這類的事。

在討論新房子客變時,先看了方位,然後跟朋友圈子討論了一輪。被其中一個朋友整個罵醒「你這樣改,這麼彆扭,又不好住又不好賣,搞得跟租房子沒什麼兩樣啊!」這樣一句話讓我積累的所有不滿跟疑慮像是找到出口一樣宣洩出來。

有些事情沒辦法說服自己,心裡就是覺得不踏實,是不是勉強,自己最清楚。

這兩年半的租屋期,弄了幾張椅子、買了時鐘、一套沙發以及一台洗衣機。買了猶豫了好久的野原廣志模型,還做了乾燥花與永生花。

雖然一樣沒什麼整體設計,依然是大雜燴一般的家具裝飾組合,但這是我第一次摸索所謂的「家」的模樣的可能性(而不再只是晚上睡覺的住處)。

我不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在預算考量下,很多東西都是將就著用,心裡想著之後還要再搬走離開。

不知道我有沒有機會遇到可以住一輩子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