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The day is too long and the life is too short.


是我的錯覺嗎?好像清早跟深夜的溫度不再這麼炎熱,盛夏悄悄地消退。

又到了早班的日子。在沒有人醒著的清晨奮力爬起工作,直到天色漸漸明亮。早晨是快速流動的,一件事接著一件事,目不暇給。沒有時間耐心觀賞駐足,只是在匆忙之間掠過身邊的景色。

我能在工作之中找到一絲的平靜了嗎?她的離開讓我的壓力減少不小,比較不會再那樣緊張,如坐針氈。如果半年的路已經這麼遙遠,那麼他們又如何能這樣走過這般漫長的歲月呢?覺得自己早已從既定的道路上迷失,工作當中偶然意識起,也不過就是每天稍微前進一點點,找不到真正的方向。

七月的結束,每一天的保證只剩下更加嚴峻的考驗。或許本來就沒有輕鬆自在的未來。我們所追求的,從來只是在哪一種未來當中掙扎著,如此而已。到了八月底,我還會記得自己的模樣嗎?

The day is too long and the life is too short.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老師,你還會回來嗎?


看完了《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書中提到很多教育的理念、方法跟觀點,其實都很認同。偏鄉的確需要某個人,再花多一點的時間耕耘,來更公平的對待他們。如果還能有一群夥伴,為了同樣的目標一同奮鬥,那真的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或許真的有這麼些天時地利人和發生在王老師身上吧。正是因為在偏鄉學校,所以他自由揮灑的空間比較大,而且也比較不受拘束。另一方面,由於家庭狀況,大部分學生的家長力量都不強,也不會主動去干涉學校的政策。此外,由於升學壓力(本來成績就差)不像一般都市這樣重,也使得在推展多元學習發展的時候面對的壓力比較小一些。

再來是地震之後,硬體設備等於全部翻新。雖然硬體設備不該視為教育成功與否的決定關鍵,但不可否認的好的硬體設備會是支援教學的功臣。而且校長與其他同事對於他所提出的教育方案與改革常常抱持著一種肯定與配合的態度,才能夠發揮出這麼好的效果。

然而對於偏鄉所產生的困難當然也有。像是師資的匱乏,教育資源的不足,這些都是靠那群老師們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的奮鬥過來。其中辛苦實在不是書中簡單一兩句所能描會得。

當然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王老師當上主任之後,在會議上同仁們紛紛離席的場景。後面的部份幾乎都是王老師在談論學生與他的連結,而前面雖然有提到與同事共同奮鬥的部份,但著墨實在不若後面那樣的深。

從全書每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王老師的個性。我不確定是否為個性使然,才會造成會議上的那樣結果。個性是好的,立意是良善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最重要的是一旦當上了主任,掌握了權力之後,似乎就不該再用一線人員的那種方式來處理事情。本來的溝通與做事方式,伴隨著身後的權力之後,帶給其他人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我想這就是造成那場會議的原因。

教育需要熱情與方法,還有不斷投入的時間。好像喚醒了我一些對於教育的熱情,但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好的教育者。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萬人響應,萬人到場


從國防部回來,好像自另一個國度歸來的感覺。

特別早起,用過早餐後便風塵僕僕的趕到抗議現場。也許是到的時間早了點,感覺起來並沒有後續他們聲稱的一萬兩千人。當然也沒有經歷到小南門捷運站爆掉的那一刻。

看了行動劇的預演,雖然不若想像中的精緻熟練(主辦單位能在倉促之間將此活動辦成已屬不易),但已多少能夠表達這次活動的訴求。值星官或許退伍太久,聽著他口中不熟練的口令,還是能將我瞬間拉回到當兵時的記憶。

逐漸接近活動開始的時間,隨後據說由於人潮眾多,被指揮往另一側移動,於是那些活動中一一上演的戲碼,就只能靠著揚聲器的內容來想像了。整個內容真的很和平理性,這是民主社會人民上街頭的活動應該表現出的風範吧。很快地,律師出來講話,舅舅出來講話,行動劇演出,最後在眾人的口號呼喊之後,出乎意料順利地,國防部副部長(部長逃走了)出來領受了請願書,並口頭承諾配合。雖然一切順利,但如我一般坐在那裡看著這一幕一幕發生的人們,真的相信軍方會改變嗎?

聽說今天有三萬人出席該活動,但我比較傾向認為只有一萬餘人。每每聽到台上主辦單位用揚聲器大聲疾呼,邊指揮大家邊破音,就不禁為他們暗暗感到擔心。沒有什麼比聚集在一起的人更加恐怖的事。就算再怎麼強調理性,都可能因為一個小小地導火線就引發連鎖的反應。最終甚至可能造成不願看到的結果。大活動真的不好辦。

對我來說也算是難得的經驗吧。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當尼采哭泣》終


是的,直到最後,尼采還是沒有找到愛情,而布雷爾也沒有從家庭離開,但他們都解放了自己的心靈桎梏。

當剝除了施加於幻想對象的種種象徵,才能重新體驗到對象對自己的真正意義。這似乎是唯一的解答。儘管在理解自己具有選擇,仍維持同樣的決定,但意義已經不同。在永劫回歸之中,不斷檢視自己。最終,達到成為你的存有。

在你準備好成為創造者之前不要製造孩子,不要讓他們承受你的人生目的,不要讓他們完成你的未竟之願。讓他們同樣能成為他們的存有。

同樣的,在讓自己完整之前,不要藉由對於另一半的投射來尋找自己的完整性。

最後,依然是永劫回歸,帶給我們力量。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當尼采哭泣》續


一邊在總圖讀著《當尼采哭泣》,當然是因為她而買的,一邊無法制止的想起了阿利。

書中提到了人與人互相親近,建立關係,都是出於自利與對於權力的追求。是不是我很需要(享受)可能在與她的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呢?「別有用心」。我到底是希望能藉由建立一種上對下的關係來滿足對於權力的需求,還是希望能在這段關係中盡情滿足對於一種「被需要」的快樂(同樣是權力的建立)。不論是以上兩者都是我不樂見的。但不可否認的,在我們短暫的接觸的機會中,一直無法處於一種「地對地」的關係。這讓我痛苦且困惑。

此外,我是真的愛她的嗎?「有時候,你愛上欲望更甚過欲望的對象」。是否我只是貪戀的所謂「愛情」這件事,而她會不會只是湊巧成為了這個對於愛情的需求所投射的對象?意思是說,如果今天有另外一個人同樣能提供給我這樣「愛情」的感覺,我會不會立刻投奔而去?如果對她的一切愛欲只是我對愛欲本身的追求,並沒有關乎「她」這個人對我的意義,那麼我又怎麼能這樣自然地說出「我愛她」呢?對於這件事的懷疑,令我對於整個愛情產生了不信任與懷疑。

又也許,我不是愛著她,而是愛著她代表的意義。她的文字與氣質成為了我對於「知性美」這件事的一種具體化理解的代表。她幽微的情緒與孱弱的身體滿足了我(內在)所想要的一切保護欲、掌控欲以及對於害怕自己成為自己所厭惡的膚淺且世俗的人的需求。我的愛是否完全建立於這些,我的自利與自我滿足。

希望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答案。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颱風不要來


颱風再過幾個小時就來了。是今年夏天第一個颱風,也是工作之後第一個颱風。

自從之前一直報加班領了許多加班費以後,就再也沒有加班過了。正面解釋或負面解釋都可以,總之還是做著那些事情,只是有沒有人承認你在那段時間是不是在工作而已。那些不被承認的時間是不是顯得很可笑呢?明明大家都超過時間工作,不論是主管老闆或者小員工,但卻沒有人覺得應該給予承認。立意很善良,逃避的很愚蠢,台灣人可愛的奴性。

吃飯時,聊著最近的近況。真的,或許沒有這幫兄弟一起互相扶持,我們都不可能走得這麼遠,這麼努力。在軍中時也是,每天都很努力的過著,完成一些事,然後高興於下班時間終於來臨。有很多的辛酸與挫折,但都忍過了,工作從來不是一件輕鬆寫意又快樂的事,他需要付出,需要為此擔心害怕,但透過實踐的過程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意義。

颱風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到來呢?就像新同事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到來一樣。打起精神面對七月吧!!這可是夏天耶。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習慣化的過程


於此,我想對於最近的種種失智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也當作是一種辯解。

首先是壓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不可否認壓力應該是正常的。工作的性質覺得壓力的種類以及時間和強度。有些工作就是會面臨瞬間高強度的壓力,有些則否。而前者顯然比後者還要有價值。

其次是,為此提供一個較為積極正面的說法,那就是我們正在習慣化。初初學習之時,很容易筆記不離手。不論做大小事首先一定先看筆記,一條一條的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去作,然後才敢說自己沒漏掉。但終究不可能永遠這樣。事情會熟悉,會變得熟練,多作幾次以後步驟比較熟悉了,也就不會執著於看著筆記,而是改依靠原則與方向來處理,這對於之後要提昇作業的速度來說是必然的。因為沒有這番記誦與反覆練習直到變成習慣的過程,就不會有熟手與新手的差別。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正是因為要從刻意為之轉變成習慣,那麼就等於再次挑戰了我們對於每一個細節是否都能完全掌握。只要有一個環節,一個小地方沒有在做的時候出現在腦海裡,那就更容易忽略與遺忘。也就是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反而更加的危險。一旦錯誤的習慣養成,就需要去花更大更多的力氣來修正。此時更是急不得,一定要更加變得確實。

七月的挑戰絕對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