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跟今年都去參加外站的年末聚餐。
去年在中國,聚餐之前,當地主管跟我說:「你不要太擔心,你那一桌的客戶我都精挑細選過了,人都很好,也不會喝太多,你放輕鬆就好。」
今年在日本。
其一:
當地主管:「那兩個美女呢?有喝過了嗎?」
我:「剛已經喝過兩杯了。」
當地主管:「肯定要再喝一杯吧!」
其二:
當地主管:「他是東大的,你是台大的,肯定要再乾一杯吧!」
其三:
我:「主桌剛喝過了。」
當地主管:「主桌都是重要的客人,應該要打通關一個一個喝吧?」
然後就是久違的斷片了。
工作上九月的蜜月期正式結束,隨著師父回到原單位以後,換了位置,也開始了上線的生活。或許因為最近市場運價變化的實在太快,老實說什麼都沒辦法當作基準。在市場調整的過程中,我們只能苦苦追趕在後,直到達到另一個均衡。
對於放多少價錢這件事情,比起剛開始,似乎比較不這麼讓我緊張,畢竟現在市場競爭激烈,業績就是爛,所以只要有量,什麼都好說。怕的是放了價錢,結果業績還是起不來。
九月底部門聚餐。不得不說,比起前一個單位,還是能感受到很大的差別。不一定說是好或不好,而是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樣貌。
我現在還是希望可以低調過日子,雖然覺得責任比以前來說似乎更重了些。各種日常業務逐漸熟悉中,但還沒有到可以很熟練利索的處理好。
要自己做決定的事情變多了,事情的排序輕重緩急等等。還要自己去拜訪客人,但有時候真的不知道可以拜訪什麼。
對於什麼是好業務,該怎麼做比較好,還抓不準。不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業務是個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的事。如果業績不好,那什麼都不對,什麼都有問題,什麼都會被人挑惕,如果業績好,那做什麼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很多正在進行的事,很多還在習慣的部分。
前一陣子,碰巧問了前單位一個我很喜歡的業務,我問他說「怎麼把業務做好,有什麼訣竅?」他依然維持那一慣輕鬆的態度,隨意回了「帳不能錯。」因為業務要負責業績,也要跟客戶對帳,當一個業務最最最基本的,的確就是不能對錯帳。簡單一句話,就具體而微地把這麼大的議題講完,真的是很佩服。
到新單位接受新的挑戰,距今也已經過了半個月了。雖然新生活一開始總是緊迫且快速,但現在似乎終於可以在稍稍緩慢下來的日常中,理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雖然感覺業務內容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但在不同單位,面對不同主管同事,還是感覺到非常不同的日常風景。
在前一個單位有時總感覺無所適從,感覺無力,對於現況缺少施力點。或許因為角色分工的關係,所以並不被賦予太多有力的武器,卻要在戰場上斬獲戰果。起初我是這麼認為,不過慢慢的我發現,我們在一方面找貨上被施予壓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少了許多可能會負責的分析報告。
前線與二線人員的互動方式不同,帶來的團隊合作樣貌也不同。
此外,主管的領導風格也很大程度決定了辦公室的日常風景。由於前一個主管的領導風格比較扎實嚴謹,導致我時常覺得不太能呼吸或自由伸展手腳的感覺。尤其隨著貨況逐月下滑,那沈重的氣氛日復一日愈加地明顯。當然不可否認的,這樣公歸公,私歸私的態度沒什麼不好,只是當你要求馬首是瞻的同時,也就註定了主管就是那個從後面推著所有人向前的人。
新單位的主管,與其說比較鬆散,不如說自帶歡樂的氣氛,讓那些愁雲慘霧的時刻不至於更加淒慘。就像我之前認為的一樣,被業務量與各種目標追著跑的我們這群人,總是需要一些心靈雞湯跟正向思考。而正向思考很難發生在所有人都很沮喪的時候。尤其主管只要施壓一分,在下面的人看起來就像施壓三分一樣。當然也不排除不在意主管施壓的人,但我顯然不是其中一員。
不過另一方面我有時也會很擔心目標沒達到怎麼辦,或者大家沒有盡力,沒有努力達成目標怎麼辦,但似乎就是沒有特別偷懶或者隨便亂做的同事,大家也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把事情做好。我覺得事情一直都是如此,我們這個位置看待事情的角度只有我們這個位置的高度,而主管才是那個應該跳脫格局的人。
換到了這個位置以後,我也看到了以往沒看見過的風景。
就像是以前在客服,從單純的訂位,延伸到客訴抱怨,會員業務,高卡籍旅客服務,再延伸到票務端。往往在一開始想不透,看不懂的情況,隨著一步一步深入以後,打開眼界,許多疑惑也慢慢就豁然開朗了起來。
現在的工作也從前一個單位時,處理一天一天的訂位資料,多加入了許多分析報告內容。隔三差五就要產出許多文字,在數字之間找出關聯與意義。
終於感受到正在訓練的邏輯分析能力以及觀察能力。從很水的報告,亂抄的報告,慢慢慢慢的練筆,把東西寫好寫清楚。那個過程至少就目前來說,還是很新鮮有意思的,雖然已經可以開始感受到寫不出東西時的焦慮。
頭兩個星期花了許多時間做筆記,好好把每一個資訊紀錄清楚。不得不說東西真的很雜,三四種報告裡面,每一份資料要從哪裡來,要包含什麼內容,是指哪一些區間的資料,都要記清楚,著實讓我又重溫了一次從頭學起的煎熬感。
希望在這個位置的期間,至少能把筆練好,把業績做好,與客戶建立好關係,其他的我也就不多求了。
昨天拿了傘出門一整天,卻沒等到午後雷陣雨。夏季悶熱,豔陽高照。晚上到了摩斯打字,結果一晃眼,外面便下起了大雨。起身回家時還在擔心沒帶傘的事,步出摩斯後,卻一點雨都沒有。有了下雨的痕跡,卻沒有下雨。
今天早上出門時,下樓梯,腦海中一直浮現著一句話,「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夢,幻,泡,影,露,電,全是倏忽轉瞬即逝。
倏忽即逝是比較出來的,跟真實永恆相比。而日子當中的那些快樂,痛苦,焦慮,掙扎,困頓,喜悅,那些努力與不努力,微小成就如此,亦是另一種夢幻泡影。
—-
昨天晚上看了分析美國經濟情勢的影片,講到如何藉由觀察美國長短天期公債殖利率的變化,來預測美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影片的主講人輔以好幾個關鍵數據,告訴觀眾,美國的經濟大衰退是明顯而可預見的結果,這當中不存在著任何軟著陸的跡象。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現在仍有許多政府官員告訴民眾,事情沒有這麼嚴重,未來狀況沒有這麼糟,主講人覺得因為有些話他們不能說,如果告訴民眾接下來情況會多嚴峻,經濟狀況會多糟,那麼只會陷入「自證預言」,經濟只會變得如集體共識所預期的這麼糟,或者更糟。
自我驗證預言即指:「由確信而導致所相信的未來實際發生,或修正成所預期的情況。」在很多情況下,「確信」這件事影響很大。相信什麼,就會發現什麼,看見什麼,成為什麼。
我耳目之間,只看見聽見平時開會,從主管的口中冷冷地說出的那句:「市場不可能沒貨,每個人都給我去找貨。」
儘管預言效果強大,但仍然存在著無法忽視違背逆流的巨大真實,集體現實。在那巨大真實前面,力挽狂瀾是無意義的,只能順勢而為。
關乎什麼時候該緊緊抓牢,什麼時候該放手。
在政府官員的眼中,看見的是數字。經濟成長率是數字,通膨率是數字,失業率也是數字。數字由每一個人所組成,一旦人成為了數字,便不再是人了。他們無法解決每個人的問題,所以解決數字問題,這是他們的whole picture。
對我們主管來說,也都是數字。貨量是數字,運價是數字,艙位是數字。人是為了成就數字,這就是最重要的。今天我要看見什麼數字,明天我要看見什麼數字,這就夠了。
到了最後,數字會留下來,人會更迭交替,人會消失,但數字會留下來。
儘管我並不能很好的分享我所遭遇的所有事,但在他一再耐心詢問的情況下,我依然試圖給出了一些情境。
有一些想法靈感以後,也有了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總之,希望伴隨著八月的到來,工作也有全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