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流浪的生活一片美好未來

這兩天臉書上瘋狂轉貼一篇文章,是關於一個台灣人在加拿大騎單車旅行時,遇到一個也是騎單車旅行的日本人的故事。那個年輕的日本男人,想要挑戰只花八千美金就在各國旅行兩三年。腳踏車是撿來的,食物跟飲水都是跟人家要免錢的(餐廳的剩菜剩飯),住的地方也是隨便找。因為不想要待在那個「Fucking system」所以決定出來流浪,就這樣走了快十個國家。太瘋狂,太勇敢的流浪了。

我也想去流浪,每個每天困在辦公室的人也都想去流浪。但流浪好貴,機票錢好貴。也許我們可以忍受那些旅途中的不便,我們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勇敢,而且那樣的生活也許只是離我們比較遠,當我們生活在其中時,習慣了那種模式,也不會太困難。

然而真正困難的不是旅行,也不是高尚的流浪。真正困難的是我們很難「同時維持兩邊的生活」。永遠不去旅行很好,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維持「日常生活」,一方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了最不費力過日子的方式,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慢慢積累而成,所以能夠達成更高的生活品質目標。然而一旦想「偶爾換換口味,換換生活方式」,就需要付出高額昂貴的代價。

就像是玩Minecraft時,從一個陌生的地方出生,砍樹收集木材,挖土收集土塊,鑿岩採集石塊一樣,直到造出第一個有門有床的家為止都很艱困。直到家開始出現,製作了工作檯,製作了火把照亮夜晚,製作了置物箱,開墾了良田畜養了牲畜開挖了礦坑,穩定了食物來源穩定了原料來源以後,以家為中心向周圍開拓,然後慢慢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家園。這就是我們建立生活的方式。

而流浪則是指只攜帶有限的物材,以不斷移動不斷體驗為目的,來與這個世界互動。兩者所依循的根本的生活方式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以建構家園為目的的人永遠無法達成流浪者的生活目標,而流浪者也無法符合建築家園者的人生價值。

不過也許我們並沒有想像中的距離這麼遠。

之前在臉書上認識的,擁有非常美麗的眼睛的年輕女孩,最近開始長住在美國了。畢業以後的生活,去了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台灣之後找了幾個工作,但都沒有做很久,不久前又去了國外流浪一小段時間,回來決定要拆掉房間的一切作為畫室重新開始,然後不知怎麼的突然開始跟美國人交往。「雖然對方年紀有點大,但還可以接受,重點是我覺得我們很適合。」女孩如是說。還沒有結婚的打算,但似乎目前已經搬去美國了。

太多太多流浪的完美故事,以致於某種程度上來說卻顯得極為不真實。

學姊也去澳洲了。大學通識課認識的學姊,畢業之後就沒見過,只有在臉書上互相聊過幾次按讚而已。也是前一陣子突然約吃飯,閒聊中知道對方要去澳洲讀書。勇敢的申請了兩百萬台幣的貸款,也是一種破釜沉舟的精神。

這個星期五的班機,台灣經香港轉機雪梨。飛機咻地一聲起飛帶她飛往新生活。九月就要開始上課了。接下來的幾年目標大概是畢業,然後設法取得工作簽證,在取得澳洲永久居留權。也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某種未來。

之前同單位的同事,一個很活潑,同期進來的男生,同時具有加拿大與台灣雙重國籍,拿著楓葉卡的大男孩,從客服部門調到人事部門以後,就常常看到對方在臉書上PO著搭商務艙出國出差的照片。在公司裡英文程度好是吃香的,但不論英文程度再好,似乎還是比不過人家在國外成長的背景。

於是我成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配合著每天都要有負能量的社團發文,「不要一直跟人家比,因為沒有人會喜歡一直輸的感覺」。

我多少期待著這次的轉職成為某種人生的突破點。我需要另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學習新的東西,面臨新的挑戰,然後達成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