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本書,關於貧窮。書的作者是美國的一個低收入戶的女性,她講述她身為女性,又身為一個窮人,還身為一個母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書中提到了相當多的層面,包含了「窮人就是懶得努力」,「窮人就是不願理財」,「窮人就是喜歡做愛,又不避孕,又愛生孩子」,以及「窮人就是沒有健康飲食的概念」。作者舉出了自身與身邊的朋友的實際生活狀況,一一來反駁人們對於窮人是帶有何等的歧視、誤解與偏見。
作者甚至指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如果身為一個中產階級底層的人,會發現到天花板有多麼堅硬,然後向下流動是如此的容易,且一旦陷入那樣的過程,就像掉進流沙一樣,發現選擇空間越來越少,最後不可避免的落入貧窮的循環。
這也讓我想著也許可以花時間來研究一下這個主題。如果今天要改善貧窮的狀況,或許可以從幾個面向開始著手,像是基本的「飲食」與「醫療」,再來則是「租屋」、「生育與托嬰」,還有「小額貸款」。如果這幾項都更能夠針對窮人們的需求來設計,也許能夠改善更多的窮人的生活。
書裡面有一段話說:「當你很窮的時候,說要生小孩,人們首先會質疑你該不該生,養不養得起,如果生了也養了,又會開始質疑你教養小孩的方式(當然不符合有錢人與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不是不適合,總之,過程必須要非常小心,回答問題也要小心,因為政府跟社會隨時打算奪走你的扶養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