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婚姻關係

有人說,當一個男人老了以後,才會發現自己有多像自己的父親。

如果說孩子們對於自己未來的伴侶與婚姻生活有所想像,那麼有很大一部分會是基於觀察自己的父母得到的結果。在寶寶的時候觀察到照顧者,辨認出母親後,接著又辨認出另一名照顧者為父親,但要到稍微懂事以後,才會更進一步的看到兩者之間存在的夫妻關係。

如果成長於一般的家庭,孩子們大多會從父親或母親身上尋找自己的角色。男孩看著爸爸學習如何作為丈夫的角色,而女孩看著媽媽學習如何作為妻子的角色。

然而原本應當是平等的夫妻相處,如果因各種原因,導致一方的立場弱化或缺席,另一方的立場強勢,或是主導發言權,失衡的夫妻關係就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失衡的夫妻關係中,強勢的一方往往表現出對弱勢的另一方失望。孩子會在無意識之間接觸到這種訊息。更重要的是,通常不是父母當事人覺得自己如何,而是成長過程中的小孩,如何接收到父母之間,夫妻關係中沒有說出口的憤怒、緊張、挫折與焦慮。

有時候,孩子會在自己的伴侶關係上無意識的重演出父母的關係。或是家暴,或是外遇,或是嘲諷謾罵,或是尖酸刻薄的言語,或是弱者的情感勒索,彷彿這樣的不幸也藉由某種方式傳承下去。有時,孩子則選擇逃避伴侶或婚姻關係,潛意識中希望阻止自己落入不幸的漩渦裡。

對於伴侶,男孩最初的理想對象是母親,而女孩最初的理想對象是父親,當父母關係中頻繁的出現挫折感,會使得孩子們產生強烈的帶入感(甚至歸咎於自己)。為了回避痛苦,失去了理想對象的想像的孩子,往往也導致了選擇伴侶的困難,甚至發現自己難以進一步踏入親密關係之中。

然而,就算是弱化或消失的父親或母親(生病無力,早逝,或者長年自家庭關係中缺席),只要留下來的父母一方,能夠在孩子心目中重建理想對象的形象(描述另一半的正面形象),也能夠多少代替真實角色的存在,引領孩子們在心中建立良好的理想對象的形象。

婚姻中,未能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若要擺脫這些潛意識的影響,必須要在具有足夠成熟的心智年齡,且已稍微遠離原生家庭,再加上與自身關係中另一半的共同努力,才能可能做到。否則,將永遠陷入過度補償,逃避,或者無意識的重現父母所展現的夫妻關係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