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幾個朋友在聊天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跟我談起文青這件事。
「成為文青」這件事變得跟參加了某個比賽,內心吶喊「好想得獎」一樣。又或者是如果想成為小說家,或者職業成為寫小說的人,光是寫出一本兩本作品還不夠,彷彿需要得到某些人的承認,或者被以小說家的身份提及,然後有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內心不再猶豫,可以跟人家說我的身份是小說家。
整個過程有點像是高中生純純的愛,昨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已經牽手了,還接了吻,但是沒有正式的告白,也沒有告訴任何人。晚上睡前躺在床上,想著到底我們兩個人的關係是什麼?已經算是男女朋友了嗎?但又沒有得到對方的口頭承認。(然後對方回傳訊息說:我覺得我們這樣好像太快了。)
「文青」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形象,通常要瘦瘦高高的(沒有胖子,這是重點),然後大部分是白白淨淨的,帶個黑框眼鏡,有點憂鬱的氣質,總是出沒在展覽與咖啡店,聊著酒與咖啡的喝法,可能會抽菸,手上帶著原文書,談的話題不能太現實或太世俗,再略帶有幾分懷舊的氣息(老音樂,老電影,黑白照片)。
以上,如果有量表,可以一個一個勾選判斷程度,得分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就沒辦法以文青自居。很顯然的,我似乎還沒有達到(也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文青的標準。另一方面立志成為文青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立志成為文青,馬上就得面臨其他人的「真偽判斷」。人們對於文青的判斷通常標準不一,且眾說紛紜。被認同還好,如果被認為是假文青,還不如一開始就跟文青二字撇清關係來得實際。
真正具有深厚文學底子,或者藝術知識底子的人,都成為了作家、藝術家、評論家、小說家、詩人等等,怎樣也不會落得被人家稱為文青這等低俗的字眼。倒是如果要讓對方反感,直接跟他說「我覺得你好文青啊!」,相信馬上會被對方在心裡扣到負分。
還是少講文青二字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