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11跟三星S21出來,又開始看手機評測的影片。
這兩年手機的改進方向似乎越來越鑽牛角尖。
螢幕持續長大,體積重量不斷增加,每個型號都要出PRO、PLUS、Ultra、MAX,甚或是MAX PRO。然而更強的處理效能變相造成電量增長速度趕不上耗電速度。
手機相機從原本前後各一個鏡頭,後置鏡頭開始越長越多,兩個三個四個五個的增加,主鏡頭廣角微距長焦都要包。還有潛望式鏡頭,螢幕下鏡頭,挖孔的,做瀏海的。
充電功能這幾年出現十足的長進。三四年前的快充功能,放在現在根本不值一提。有線充電大突破以外,無線充電也在發展中。目前無線的便利性,考量到充電速度跟購置無線充電設備還有支援無線充電手機的成本,還不算太划算。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無線充電將是主流。
另一個廠商們還在持續調整的是平面螢幕與曲面螢幕之爭。平面螢幕有好處,不過曲面螢幕在顏值上仍有其優勢。曲面螢幕的誤觸隨著這幾年使用者的反饋,廠商也在精進改良。相較之下折疊手機或雙螢幕的發展看起來就沒這麼樂觀。
另一個還很有改善空間的是解鎖功能。主流的指紋解鎖從固定的解鎖位置,進化成螢幕下解鎖,然而螢幕下解鎖的體驗還沒有最佳化。Face ID也是一個趨勢,不過在使用上還是有些不便與疑慮。
當手機出現120Hz,2K解析度,一億像素,百倍望遠,超廣角,錄製4K8K影片,直出RAW檔,我真的不知道手機到底應該要是什麼了。
在手機的硬體宛如軍備競賽,殺得血流成河以後,所謂「日常使用需求」這件事的界限變得如此模糊。
然而手機作為各項科技的集成,發展到某一個極致以後,比起硬體的堆疊,未來應該更多在於擴充性與連動性。
某一天,手機的功能將從原本的加法變成減法,直到找到手機最核心的存在價值。
以硬體的擴充性來說,幾年前曾經有人想要發展模組化,不過並沒有大成功。當時的構想是,不用每次都換整支手機,只要選擇替換相機模組、螢幕模組、指紋辨識模組等等。
不過並沒有多少廠商有興趣,一開始提出的廠商也沒能好好的將概念讓大眾買單,最終無疾而終。
連動性的部份則體現在未來手機作為中樞,跟其他物體的互動。
電子錢包只是基礎,手機可以作為門鎖鑰匙、提款或操作智能傢俱等等,未來的手機會作為一切的通行證也說不定。當然這功能也可能被智能手錶取代,端看未來的發展。
雖然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手機會長什麼樣子,但我相信當我們看到「那什麼」的時候,就會知道那就是未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