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想開一瓶台灣啤酒的18天來喝。
晚上與友人M以及她男友吃飯。大概有超過半年的時間沒有見到她們兩個。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要忙。
我們聊到很多事。聊到她們上次到澎湖回男朋友家的事,聊到工作上的事,聊到之後她們要去旅遊的事,聊到一些共同好友的事。像是一一確認著彼此的人生進程。
M說到她想在三十歲的時候買房子。M是台北人,家裡在台北已經有了一棟房子,但她卻想要自己努力再買一棟台北的房子。「台北的房子,雖然沒辦法一次付清,但是希望可以擠出至少頭期款,然後慢慢背房貸。也許是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不一定。」她說。
說到這裡,我與M的男友對看之後一起笑了一下。現在台灣的年輕人要憑自己的努力在台北買房子不是不可能,但是好難好難。犧牲的不是幾年的生活品質而已,而是往後的十幾年,甚或是二三十年。
但是支不支持?還是支持。M說她覺得買房子,擁有一個家,那就像是人生的一個目標,一個夢想,值得被追求、被需要以及被完成。那是她的自我實踐,她人生的成就。
然而她在台北買房子所需要的頭期款,對於其他縣市的房子來說可能已經可以一次繳清所有房價。於是「在台北買房子」這件事,我們像是在為自己努力,卻不然。就算在我們這一代窮盡多少歲月,終於能夠買到台北的房子,那也只是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一出生家裡在台北就有一棟房子」的人生勝利組。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孩子們。
就像是那些擁有美國國籍的ABC們一樣。他們會成為ABC,成為具有完整公民權利的美國公民,必然是他們的父母,或者他們父母的父母,或是往上推幾個世代的某個祖先,曾經篳路藍縷,想盡一切辦法在異鄉生存,扎根下來,才能換來後代的身份。
父母種下的樹,我們可以在底下乘涼,而我們種下的樹,最後也只有我們的孩子會在底下乘涼。
我看著M,也看著她的夢想。我想到的是獨身的自己,可能會面臨的獨身的晚年。又或是另一個同性戀朋友那樣,注定成為沒有孩子的「斷裂的一代」。就算年輕時得以安然自處,但在晚年的某個時刻,似乎依然還是會在心底某個角落輕輕地感到遺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