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1日 星期五
論加考「公民與社會」
Q1.就政策面來說,教育部推動98年大學指考加考「公民與社會」
的動機和目的為何?目前高中公民教育面臨何種困境必須有此
調整?
A1我想是為了提升公民素養,因為現代社會種種亂象層出不窮
若想導正社會之不良風氣,從整社會的秩序的話,就必須要從
基礎,也就是公民教育的落實做起,渴望以學生這股清流,注
入社會,以期達到教育之根本目標,使社會變得更好。
而加考的目的則是希望用考試的方式,促使學生主動積
極的學習公民
A2目前的高中公民其實編得不差,只是因為不用考試,使得學
校重視公民的程度相對低落,與其說學生與老師排斥上公民,
不如說社會重視國英數等考試科目的心態,徹底影響到學校開
公民課與學生學習公民的意願,正因如此,教育部期望以考試
來提升公民課程受重視的程度。
Q2.就師資與內容來說,公民與社會有很多課程原本是屬於大一通
識的課程,現任高中「公民」科教師大多數恐需參加研習、甚
至進修才能勝任。在課程內容的規劃上有沒有必要再做調整?
而師資的培訓是否完善?該如何培育公民老師採行活用的教學
方式?
A1經濟學的部份,就一個普通科的學生來說,有點太重了。現
行版本的公民如果有牽涉到計算的部份,皆可被視為難題,而
新教材的經濟,對一個高中生該學習的程度來說,有點太超過
了。
A2其實關於師資的培訓問題,教育部似乎以研擬了培訓,且計
畫在開始實行新版公民時,即可有足量的已進修完成的教師,
但各科都一樣,老師在教導學生之餘,豈無再進修之必要。
A3目前的老師,在大學應該皆接受過所謂「教材教法」的訓練
,自創靈活教法來輔助學生學習,但事實上,正由於考試壓力
,迫使老師必須不斷的趕課,進度的壓力犧牲了教法的創新,
到底是老師不懂得活用教學方式,還是現實壓力不允許他們這
麼做,值得再討論。
Q3.就納入指考範圍而言,社會科學的訓練是多元觀點的建立,培
養獨立判斷的能力,以考試方式能否達到此效果?對學生是助
益的多,還是會增加負擔?考試真的可以提高學生進入大學後
的思考層次與公民素質?會不會嘉惠補習業者,成為他們另一
項商機?
A1我相信若以指考現行的方式,肯定不適合,但若是透過另外
設計一套公民能力評比方式,雖然過程可能會相當的花時間,
花錢,與麻煩,但若是能因此得知更準確公民素養提升與否,
又怎麼不值得。
A2這就要看學生個人,是否早有明確的目標,還是想全部準備
,若是後者,自然是種負擔,但對於目標明確的人,不啻為表
現自己的大好機會。要造成前者與後者的差異,在於學校是否
能幫助學生了解與選擇自己想要的目標,當然父母也可以提供
此協助。
A3很難說,第一點,公民教育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才能漸漸看出
效果的事,第二點,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學生的思考層次與公民
素養提升與否,難道要將其量化嗎?還是說公民素養就是指誰
懂得比較多?那麼現在教育如此普及,為何社會還會這麼亂,
大家都知道不可以闖紅燈,不可以騙人,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
車禍?這麼多詐騙集團?了解不等於去實行,考試可以知道你
是否了解,而真正的公民素養則表現在實行上。
A4這其實無須討論,難道我們要因為這可能會嘉惠補習班,而
就不重視公民嗎?嘉惠補習班與否,跟重視公民這個議題沒有
什麼關聯性。
Q4.就公民素養的提昇上,跟世界先進國家比,台灣民眾的公民素
養顯然還未達一定水準,透過公民與社會的教學,對加強民主
與法治教育的落實,是否有實際的幫助?還可透過哪些方式提
昇公民素養?國外作法為何?
A1重點還是四個字「上行下效」啊!如孟子的牛山之木,他用
牛山上的草木來比喻人的善心,而我則用來比喻公民素養,如
果晚上代表學校教育,而白晝代表社會現實,那麼一切就可以
解釋的很明白了。
A2我的同學和老師對此都有相同的看法,也同樣舉出「志工服
務」這個例子,透過服務與奉獻,來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公民
,目前就有青少年志工服務精英獎,這是個很好的鼓勵青少年
去參與志工服務的獎,但可惜的是就算是志工服務,也無法全
面接觸到公民的範圍,因為與生活相關的一切,都可以稱做是
公民的範圍,如果只安排志工服務,是否過於狹隘了。
Q5.就執行面而言,有無困難?如何化解學生、家長以及部份老師
的疑慮?需要什麼樣的配套措施才能落實這個立意良善的政策?
A1若我們選擇了拋棄傳統考試方式,我們勢必要讓學生能闡述
自己的意見,因此,標準答案這四個字也將走入歷史,同時,
到底老師該如何判斷答案,就是個大問題,因為每個人的經歷
背景都不一樣,如何以客觀的方式批閱,是執行面上的困難。
A2若教育部真的要重視公民教育,那麼就必須展現出一些決心
,如何讓壓力大到不行的高中生,能夠樂意積極的學習公民,
就是要貫徹公民教育必須被重視的觀念,不要只有上得了電視
的人在喊,下面完全沒改變。
A3此為專家學者的專業領域。
結語:
這次的重點,乍看之下是著重在是否加考公民,但問題的本質呢?
問題背後的現實卻是,社會不斷的在改變,科技日新月異,網路資
訊爆炸的出現與普及,沒有一件事不再改變,在學校裡,老師與學
生都在求新求變,只有教法與教材不曾跟上改變的速度,這原因其
實在於那有著好處卻也同時為人所詬病的「考試制度」,現行台灣
教育的一切,都是建築在考試這個根本上,很少有人敢於挑戰這個
根本大法,因為大家都是這麼「考」過來的,而考試這個根本,就
像台灣一樣,處於地震帶上,雖不常有大地震,但小地震不斷,而
在上面的人們,不斷研發抗震的房子,問題還是不斷發生,所有的
人都不敢離開這裡,因為他們不知道如果沒有考試的話,到底會發
生什麼事,於是每天吵的就是那些,也永遠吵不完。
還有另一點即為教法,我認為學校不是應該為一個教導我們如何使
用工具,如何收集,統整,解讀資料的地方嗎?到底我們學的該是
學習知識的方法?還是知識本身?現在的學校只是個傳授知識的地
方,從社會中有這麼多人,因為不懂法律而本身權益受到損失當做
例子,如果他們知道哪裡可以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法律知識,或許這
類的事件就會相對的減少了。
最後就是大環境的影響了,人們之所以想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不
外乎就是冀望學生以後出了社會,可以當個好公民,但大環境如此
,學生又能如何不受影響呢?家庭和社會每天都有榜樣,學生們看
到什麼,就怎麼想,就怎麼做,大家都知道改變社會與家庭裡的大
人是困難的,但使每天都會受到影響且很容易受影響的學生能保有
公民素養,又豈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當我在看電視,也會覺得,為
什麼電視上的那些社會新聞的主角,或政治人物,不去好好讀讀公
民課本。在台灣,立委質詢時的火爆,是眾所皆知的,雖然立委高
分貝的發言是為人民發聲,但真的必需如此嗎?我們的民主必須與
混亂畫上等號嗎?我眼中的台灣,政黨因意識形態的衝突,而不將
國家的利益擺在優先,政治醜聞層出不窮,卻沒有人能告訴我們什
麼是真相,潔身自愛似乎成了政治裡最寶貴也最少出現的形容詞,
不過台灣這麼亂,人民的生活還是要過,要使他變好,開始重視公
民教育不失為良好的第一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