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在很晚了,卻總還是值得拿來回憶過往。
大學的最後兩年,跟妹妹一起租房子在汐止。為什麼一個在公館讀大學的人要特別住在汐止,有很多原因,但沒有一個是重要的。
那棟在汐止的房子很老舊,在忠孝東路上,離汐止火車站有一段距離,約莫三十年左右的房子。雖然房子很舊很舊,但以當時的經濟條件來說,還算划算,也負擔得起。
那棟房子的一樓是低於路面的。要先走下約半層樓的高度到建築一樓的騎樓,才能進到建築裡走樓梯往上。樓梯是水泥砌的,窄小陡峭的樓梯。一路走到三樓。
房子的地上是磁磚,隔間是用木板。進門以後是原本規畫作為客廳的地方。但因為我們沒有沙發,也沒有電視,也沒有訪客,所以純粹拿來晾衣服。
長條型的房子中間隔出了兩個房間,靠前面馬路是我妹的,靠後面是我的。房間是架高的木造底部,但隔音很差,我跟我妹只要音樂放大聲一點,彼此就會聽到。兩個房間都有大量的窗戶,我喜歡將窗戶盡量打開通風,我妹則喜歡關上窗子。
若是面向房子的後方,兩個房間都是在中段靠右,左邊有條長廊通道。沿著長廊通道直走到底,就會到原本被規劃為餐廳的地方。這裡擺放了一張桌子,兩張椅子,幾個櫃子、冰箱與微波爐。洗衣機也放在這裡。但我跟我妹很少會一起在那邊吃飯,大部分都是外食。
與餐廳緊鄰的是廚房與廁所。那間廁所的隔間很特別,牆並沒有一路連結天花板,而是留了相當的空間當作通風使用。廚房使用著很舊的廚具,搭配流理臺,以及不鏽鋼水槽。
我從大三住到畢業,我妹則從大二住到升大四。在那段兩年的日子,我並沒有特別探索汐止這個地方,頂多只是確認了附近幾家餐廳的口味而已。就像每個短暫待過的地方,身為一個過客,只留下了有限的足跡,有限的記憶。
大四的小說課,有位同學所寫的未完成的期末小說稿。那篇短短的故事中,提到了身為一個在台北生活,租房子的異鄉人,搬家前後的事。當中有一段,提到了主角(敘事者)搬離後,某個夜晚偶然走回當時租屋處的街角,抬頭看向那個他曾經的房間的窗,以及窗內的燈光,一邊想著同樣的房間,現在是什麼樣的人住在那裡,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那個故事最後沒有被完成。或許因為很常搬家的緣故,總之這麼樣一個輕輕的橋段,就一直擱在我心裡。
當時還沒有換智慧型手機,沒有留下任何房子的照片。甚至這一整篇文章,都是藉由腦中模糊的印象,拼拼湊湊而成。不過若是要再次回到2011年的汐止,2011年的那個「家」,再次觸摸到舊舊的傢俱,看到後面窗戶的落日,在早晨出門搭上907去上課,似乎也只能藉由這樣的印象與留下的文字,建立起一個獨立的記憶空間才有辦法了。
這些七年後的當時的記憶,也許在十七,或二十七年以後,又會演變成不同的樣貌也不一定。屆時的我又會如何回憶起這段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