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家族史就是遷徙史

最近新追蹤的網紅,是公司其他單位的人,但在去年離職了。

自從知道她是哪個單位之後,每次經過都會忍不住偷偷看一下她在不在。直到某一天,我終於驚覺她不是總是剛好不在位置,應該是離職了。

第一次在公司裡遇到那個女生的時候,頗有驚為天人之感。非常有氣質的一個女生,但一直無緣認識,沒想到在她離職大半年後,我竟又輾轉找到她的IG。

她拍了一張很美很美的在海灘的照片。照片中,她背對著大海走向岸上。應該是在北海岸的傍晚,一抹陽光從她的左側溫柔地照過來。她滿臉笑意,一隻手摀著嘴,是屬於抓拍的自然笑容。

或許是因為照片太美了,讓我心生嚮往,遂選在今天去海邊走走。吹吹風,曬曬太陽。

其實上次回家就想著要去海邊的事。然而當時的雨下下停停,所以一直擱著不想出門。難得這次回家,從第一刻到最後一刻都是晴朗炎熱的天氣。

記憶中我從未去過台灣西部的灣岸。我心中的海灘,一直是南方澳的豆腐峽與內埤海灘。後者不能游泳,前者很早以前可以,但現在似乎沒辦法了。

內埤海灘是典型的東部礫灘。沒有細緻柔軟的沙,取而代之的,是被那不停返復的海水打磨而成的小礫石。

海水清涼,一道道海浪拂過礫岸,像是自顧自搖擺的貓尾,海風消弭了暑熱。彷彿配上一個海字,一切都變得有些慵懶。

往海的方向丟了幾顆石子,心裡想著,如果順著這個方向前進,一直一直走下去,就能到另一岸的美國了。

美國好遠,我去不了。我也不會待在這片海灘,海灘後的漁港小鎮,南方澳,蘇澳,羅東,我生長的宜蘭,而是要再繞過近四分之一的台灣,回到工作的桃園。

當年,我的曾祖母帶著她的子女,從彰化離開,北漂(那時還沒有這等說法),到了基隆落腳,隨後分支又輾轉到了蘇澳。

為什麼當年只能選擇離開彰化,又為什麼再次離開了基隆,最後又為什麼選擇了蘇澳,在山邊買下了相鄰的兩戶。這些前後因果,我一直想找時間了解,卻苦無機會。

而我的童年,卻是由台北嫁過來的母親一路努力,為了更好的教育環境,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讓全家從宜蘭南方的蘇澳,往北搬遷至冬山,五結,羅東。

最後,我在十八歲到了台北讀大學,大學畢業以後雖然短暫回到宜蘭當兵,但隨之又前往桃園工作。甚至可能進一步打算在桃園一帶置產。以後的人生會不會再次離開桃園,遠走他鄉,好像也說不準。

在這短短幾代人之間,整個家族史彷彿是個遷徙史。

也許整個家族,自從脫離了彰化的祖厝以後,就一直背負著什麼,在尋找著什麼,甚或是還有什麼使命沒有完成一樣。這些都像寫在血脈中的命運,一路傳承。那些遷徙與遠行,都只是過程。這條自大河分岔出來的支流,到底會流向何方?

當然,目前來看也有可能會斷絕在我們這一代也說不定。

海灘上,仍不斷有許多小礫石,被海水沖刷上岸。這些被磨砥淘選過的小礫石,或許也都曾經屬於某一個說不出的遠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