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先用戲謔一點的角度來看這部片。這部片男主角李康生很重要,我猜劇本大概是這樣寫,這一幕李康生站在那邊舉牌,下一幕李康生蹲在那邊抽菸,下一幕李康生走進屋裡睡覺,下一幕李康生還是站在那邊舉牌,下下一幕李康生吃雞腿便當,下下下一幕李康生跟兩個小孩子吃雞腿便當,然後這一幕李康生吃高麗菜。這是一部沒有李康生不行的電影。
長鏡頭的運用手法在現在很多電影中都很常見。像是電影《鳥人》裡的長鏡頭就為人所津津樂道。藉由同一個鏡頭跟著人物移動,來轉換場景將劇情展開,使得觀眾的注意力與投入感不會被突然斷開的畫面切斷。然而本部片的長鏡頭,與其說長鏡頭,不如稱作是作風大膽的靜止鏡頭。經由安排過後的近距離特寫,在鏡頭完全沒有移動的情況下,逼迫觀眾必須要去凝視那些我們常常一眼就忽略的人物臉上的表情。又或者,在固定的中距離鏡頭畫面,觀看角色的互動。本片靜止的畫面,導演往往會將畫面重心放在左或右三分之一處。
導演曾經對媒體說,他想改變觀眾們早已習慣的,好萊塢式的,對於電影畫面的時間感。而他也的確做到了這點。想像一下你看著一個靜止畫面,可維持多少秒不會去注意經過了多少的時間,這部電影每一幕的感覺都像是將最大容忍時間再放大兩到三倍。當我們平常看電影時,總會挑剔的要求每一個畫面只能給予適量的資訊,太多的資訊或太快的運鏡節奏會讓觀眾無法清楚掌握劇情。偶爾有些導演便會安排某些元素的出現、消失、再重現來達到效果。而本片則突破了這項限制,在克制之中,近乎吝嗇的給予觀眾習慣的注意力集中的點。觀眾與觀眾的眼睛被徹底的綁架。
有一幕最好的,個人認為應該是李康生吃高麗菜。那一幕是劇中的高潮。雖然電影節奏緩慢,而且畫面靜止,但仍然精簡地藉由每一幕的推展,準確的將情緒一層一層堆疊,最後的表現就是李康生醒來,看著那顆被畫了人臉的高麗菜(孩子們對於母親思念的替代),心裡想起離開的妻子,想起自己在舉牌的樣子,想起了在一旁熟睡的孩子,想起了一切的一切,於是他先用棉被想悶死那顆高麗菜,再把高麗菜抱在懷裡,又發狠把高麗菜一口一口咬碎吃掉,最後畫面停在滿口滿床的高麗菜,以及坐在其中泣不成聲的李康生。既是對妻子的恨,又不捨對妻子的愛,然後又希望能夠同時成為父親與母親兩個角色。
另外有一幕,很有名,是李康生花了八分鐘吃雞腿便當。對於一個社會底層,如流浪狗一般的人物(電影片名),我們期待看到的是什麼?戲劇般誇張的怨天尤人?還是充滿正面能量的努力上進?不不不,更多的是看到面無表情,壓抑的人們,源自於對生活在這個社會充滿巨大的無力感。現實壓榨著他們,使得他們喘不過氣,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只有悲到深處,悲從中來時,才會從那種巨大的悲傷中,流下痛苦的眼淚。
有兩幕是角色看著廢棄大樓的壁畫。那幅壁畫或許象徵著某種自現實生活的輪迴中解脫的可能。當我們在凝視著電影中的角色,電影中的角色也正凝視著壁畫中的世界。於是每一個觀眾都在那瞬間成為了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