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學運紀錄


三月十八日,一群學生為了抗議黑箱通過的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彼時的目標),而在一個衝動之下(或許是有所計畫),攻佔了立法院。那一晚,透過網路實況轉播,多少人一夜難眠(彼時他們也不知道過幾天又會有一個夜晚也令他們徹夜難以入睡),守在電腦前面見證歷史。在這個所有人都以為沒什麼會再令人感到震驚與難以想像的現在,這群學生終究以自己的方式,徹底的搖醒了曾經沉睡,政治冷漠的台灣民眾。

在一開始佔據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的。警方一直揚言要攻入立法院驅離學生,大批警力開始駐紮立院四周。同時,藉由網路快速傳播的力量,各式各樣有關於服務貿易協定的懶人包開始流竄,各地大學生紛紛響應,包車北上至立院前面靜坐(這應該是許多八年級生首次接觸社會運動)。

在頭幾天現場幾乎沒什麼秩序可言。沒有特別的主導單位,也沒有人知道該怎麼來進行的靜坐抗議。過幾天,也許由於現場需求,開始出現了管理秩序的糾察志工,協助管理物資的人員,幫忙撿垃圾的人,還有在現場提供各式各樣幫助的人。於是舞台搭起來了,文宣品也紛紛出爐,流動廁所也就位了。一頂一頂帳篷被建立在幾個重要的路口。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都可以聽到不同的路段上有著不同的舞台進行著不同的分享和討論。

全副武裝的警察和拒馬出現在周遭附近的公家機關,拒馬上卻貼掛了許多為警察大人加油打氣的紙條(關於禮貌整潔運動和不斷向警察表達感謝的行為仍舊被視為爭議)。或許導因於政治角力的結果,雖一再傳出警方要一口氣攻堅的消息,但立院卻遲遲沒有明白宣佈動用警察權。於是雙方就這樣在立院裡外達到了一種恐怖而微妙的平衡。

媒體的用詞和現場人士們從此就在「暴民」與否上面爭論。一方面有人檢討這些禮貌清潔運動太過溫和,一方面也有人對於這樣的溫和與溫柔感到欣慰。

當立院正沒日沒夜的靜坐時,網路上的論戰亦從未停歇。主要戰場為批踢踢和臉書。懶人包搶灘之後,開始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事對整個事件做出一系列的評論。從佔領立院的行動本身討論,到服貿的本文,通過的程序瑕疵,服貿的政治和經濟意涵,自由貿易的發展和台灣國際關係的處境。每個人好像都被要求表態。臉書上也出現了封鎖刪除好友的風潮。由於意見相左,有時在說服不了對方的情況下,就這樣斷絕了好友的關係。

撐過星期四晚上之後,迎接而來的是第一個週末。不知何時此次學運正式被定名為「太陽花學運」。週末場與平日場可說是完全不同。不僅在人數規模上更上一層樓,外頭也漸漸有攤販和其他公民團體進駐,被人評論是夜市化。物資的捐獻與管理開始逐漸有了方向,也針對現場可能發生意外來招募醫護藥等相關專業志工。各家媒體的轉播車已變成長期駐點的模式。開始有人憂心下一步的方向。

緊接著發生在第一個週末的星期日晚上,在沒有任何預告之下,另一群抗爭人士以臨時現場號召的方式,帶領一群人就這樣攻入了行政院。當所有人回過神,行動就已經發生完畢。雖然不到短短兩小時就宣佈和平佔領,卻沒有人知道當晚還有更不可想像的事情準備發生。

混亂之中最多的是各種無法分辨訊息來源的馬路消息。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誰帶頭的,斷斷續續的現場情況,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佔領行政院,也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立院的主力團體很快就發表了聲明表示雖然不是他們帶頭的,但只要訴求一致就是同志(我以為他們會分割,結果並沒有)。於是本來因為星期日晚上逐漸減少的立院靜坐的人又慢慢多了起來(所有人又再次堅信當晚警方會對於兩院進行大規模攻堅活動),也有一部分的人選擇前進行政院去確保這最新的戰果。一部分的物資從立院被輸送前往行政院。

凌晨十二點,開始了第一波的武力驅逐。手持盾牌與警棍的鎮暴部隊搭配水車出現在行政院周圍。從後門開始進行掃蕩。就這樣陸續傳出警方以何等暴力的方式驅離佔領的群眾。流血的影像和畫面不斷利用網路傳出。最後破曉時分,以水車收尾,收押了一票人。政府當日卻堅稱只是用柔性勸離,輕拍肩膀的方式處理。同時,當晚批踢踢八卦版也出現了本以為不可能的紫爆(同時有十萬人在同一個討論版)。

那一夜,彷彿過去威權體制的靈魂再度回到這種島上。多少人留著淚看著那些片段流出的畫面。又再一次的動搖了我們對於我們自身處境的想像和認知。

於是社會又有更多的聲音投入在這個議題上。臉書上的論戰越來越激烈。也開始有支持(反對反對)的群眾(目前被認為規模過小且立論沒有高度)自組團體表示要投入另一個地方遊行表達訴求。許許多多的人(不論支持或反對)都打著理性的名義做了許多不理性的事。媒體的選邊站成就了台灣人最愛的英雄主義和造神運動。各種不可思議的照片和臉書上的不適當發言每分每秒都在流出。甚至首次有人提議合購,結果只花了三小時不到就募集了六百三十三萬買下了蘋果、自由和紐約時報的版面來宣傳理念。

最新進度是三月三十將要再度走上凱達格蘭大道。

這場公民運動以所有人始料未及的速度和規模崛起。利用網路的力量來破除現有大眾媒體的箝制,以個人為行動點來進行傳播和串連。人們大量閱讀所有可能的相關資訊,然後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的想法。不論是政治人物或者是其他領域的公眾人物幾乎都只能選擇跟在學運的後面前進。而此一事件註定成為台灣民主意識深化的重要轉捩點,以及台灣公民意識覺醒的濫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