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嬌生泰諾事件

讀書心得。

嬌生當年面對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的泰諾藥劑事件時,雖然FBI覺得是因為遭到有心人士下毒,所以不需要特別回收所有藥劑,但嬌生還是毅然決然選擇了另一條路,花費一億美元的成本全面回收藥劑。

不只如此,執行長親上媒體表示哀悼與致歉,同時成立消費者諮詢專線,另外還派遣人員走訪醫藥界實際使用者,告訴他們公司的處理狀況與說明改進措施。

曾經被認為嬌生公司將無法再推出任何泰諾的相關產品,卻在事情發生且被積極解決後,為自己贏回了原有的市佔率。

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雖然做出了大量困難的決策,但大抵來說並沒有任何不好的決定,那數千個決策都有優異的一致性,也就是依據嬌生的〈信條〉,首句即說明:嬌生的首要責任就是對顧客負責,這包括了醫生、護士、病患、母親以及所有使用嬌生產品的人。

書中表示,1943年由創辦人寫下的〈信條〉,曾經被質疑。在事件發生的七年前開始,總裁柏克意識到,沿用了多年的〈信條〉,已不再是當前員工共同的信念與處事準則,於是他決定召開會議檢討這件事(面臨許多高層反對)。

他對資深經理們這麼說:「以你們的身分可以挑戰這份文件,也就是我們組織的靈魂。如果你們不能以〈信條〉為處事原則,那我們就應該拆掉那面牆,因為讓它留在那裡只會顯得虛偽。而如果你們想要改變它,就告訴我應該要怎麼改。」

接下來的幾年,他在公司好幾個階層發起這類的會議。比起商業會議,更像是哲學研討會,為公司找到道德上的定位,並重新凝聚了對信條的共識。

這件事回到敝公司的決策上面。

「安全」二字,一直被視為公司內最重要的價值,甚至公司還會以安全為名,每年舉辦大型活動來探討這件事。但在2015年,公司在處理颱風天飛機該不該飛這件事情上,卻面臨了相當嚴重的質疑聲浪。

最重視安全的公司,卻被民眾笑稱颱風天最神勇的航空公司。每次當其他航空都取消,只剩下一家還在起降。行之有年的颱風天派遣思維,被放大檢視,招致批評。

雖然最基本的安全評估與航空氣象數據都有通過,但我們真的有為「安全」這件事留下最大的裕度嗎?在這間要求機師如軍隊般服從命令的公司,身為機師頂著違抗公司命令與蒙受損失的情況下,還有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判斷,選擇不飛?

從2016年開始,敝公司每次颱風就會不斷微調處理方式。可以感受到比起之前的「硬上」,開始變得保守許多。甚至搶先在友航之前取消航班,區間也拉得更大。到底是面對旅客與市場壓力不得已的改變,還是管理階層突然意識到這整件事的矛盾,我也不太確定。

今年面臨大型勞資爭議,在高層管理名單上,卻沒有見到大規模的異動,或者管理方式與思維上做出大幅度的調整。未來會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社會與員工都還在觀望。希望不要做出錯誤的決策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