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怪物的孩子》

看了已經耳聞很久的動畫電影《怪物的孩子》。看之前並沒有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其實連劇情大綱都不熟,只是曾經看過幾篇文章都在談論到這部片有多感人。看完之後的心得是,我還是喜歡日本電影在討論或處理親情,或者家庭關係時的故事。也許因為日本與台灣一樣屬於東亞文化圈的範疇,比起歐美國家對於家庭或家族的討論,東方文化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種家庭相處模式。

《怪物的孩子》這部片我認為主要還是討論到關於失去父親的孩子,如何找到心中的父親,彌補心靈的空缺。所以這部片裡面刻意淡化母親的角色,從一開始主角的母親去世,到劇中大部分都是男性角色等等的安排,專注在孩子與父親的關係上。

父親的角色不同於母親的角色。母親與孩子是一體的,從懷孕開始就建立起生物性的關係,父親在孩子的心中不像是與母親有著垂直的生理連結,而更像是需要刻意去建立的社會連結。曾經看過一本書討論父親的角色,父親需要成為孩子適應社會的引導者,規則與紀律的建立者,成為孩子成長的目標,使得孩子能夠在未來獨立生存於社會之上。

當母親因為各種原因消失於孩子的生命中時,父親,雖然不能夠完全替代,但如果能夠好好發揮引導的角色,依然能夠使得孩子順利的成長。劇中主角的親戚,在主角母親死去了之後,刻意隱瞞與淡化父親的角色與存在,也不願透露任何資料與主角,使得主角感受到自己被遺棄,進而產生了內心的黑暗。雖然如此,孩子終究是愛著自己的父母,嚮往著自己的父母,所以就算有過被遺棄的感覺,還是在遇到熊徹的時候,順利的投射自己心目中父親的形象在他身上,像是愛著自己的父母一般珍惜兩人的關係。

然後在幾年的相處之後,主角的確也順利的成長獨立,能夠從那個無依無靠的小孩,成為能夠決定與選擇自己命運的人。父親在孩子成年的時候,必須學會放手,要再一次從孩子的指導者,退身成與孩子具有同樣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能夠讓孩子正式脫離兒童成長階段。這個過程反映在不同的文化中,在成年禮時,大多沒有任何女性參與,而是由成年男性主導,經過某種考驗,來完成這樣的儀式。在電影中,主角擊敗了自己過去被父母同時遺棄的陰影,熊徹成為了九太心中的劍,永遠陪伴著他。

熊徹的出現與強大,成為了九太心中理想的父親形象,因為能夠保持著這樣鮮明而強大的父親形象,才沒有讓九太在經歷童年時期的悲劇時被擊倒。最後,又再鼓起勇氣,重新與自己原來的生父建立關係。

而劇中其中一個有意思的點是一郎彥墜入了黑暗,但主角沒有。我覺得最根本的差異是,一郎彥太想要成為豬王山,也就是他的父親,無法在最後脫離並獨立,才會導致自己的內心被吞噬,相反的在成為宗師的戰鬥時,九太已經下定決心要離開熊徹,這我想是兩者之間不可忽略的差異。當然,主角有著正妹女友的關心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親密關係能成為某種安全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