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關於工會與公司的互動

在閱讀了空職工會裡面某非空服成員近半年的臉書,有點感觸。

在那個非組員的工會成員的臉書裡的各種發文,展現了理論的高度與廣度,關懷組員與工會的心,還有肩負推動台灣勞工運動的使命感。

但在各種的喊聲中,大部分的言論都是假定公司是具有龐大資源的、邪惡的、資本的、永遠以自身利益為優先、盡可能壓榨勞工、不會去真心關懷員工,只是將員工做為賺錢營利的工具。

這種思考模式裡面,本來就沒有包含任何公司不該被攻擊,不該被打倒,作為員工要保護公司,「大家族」或「一家人」的概念。

勞工運動的意義正是在於所有權益都要靠自己爭取,奮鬥,作為工人階級要向資本階級鬥爭,本該利用各種手段(談判、抗議、組織工會與罷工等等)。所有領土都是自己打下來的,根本不存在公司的善意(或被認為是施捨)。

在這樣對立的立場,公司本身的存續並沒有什麼意義。

在勞工運動預期的成果中,改善工作條件是一種成果,獲得更多收入是一種成果,影響公司決策是一種成果。

如果參與工會的人藉由成功的行動爭取到權益,同時也禁搭便車,那麼理想狀況是其他沒有加入工會的員工會有足夠的誘因加入工會,進而壯大工會的聲勢,增加下一次再與公司談判的籌碼,一直不斷爭取福利。

但其得到的結果可能也包含公司因而營運不善或走下坡,或甚至倒閉。但這些到最後只會被視為達成主要目標(改善勞工權益)導致的不良副作用。

如果真的公司自己經營不善,或倒閉了,我們假定勞工就換工作到下一間公司就好了,反正這也是因為公司自己不努力,不會賺錢,不夠好。

在這樣的思考下,換言之,如果本身工作條件與薪資待遇是不錯的,維持現狀是有利的,那麼自然不會願意站在公司的對立面。

當然我不能說這次組員罷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弄死公司,一次就把公司弄死可能對所有人都沒好處,不過隨著每一次工會逐步取得成果,公司與員工,還有工會之間的互動模式勢必會慢慢調整,可能最後就是走向完全的對立與總是緊繃的勞資關係。

也就是短期來說,支持工會的確不失為一個可以有效改善自己薪資待遇與工作條件的方法,但長期來說,也有可能走向大家都沒水喝的結果。不過也有人說,反正長期是長期的事,那時候我們早就退休或離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