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愛情的綻放
「你曾經想過我們之間的關係會有某個無法跨越的盡頭嗎?」
「我覺得每一種相處方式,每一段關係都會有個盡頭。」
「那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在一起這麼久呢?」
「在一段關係變質枯萎之前,努力延續。」
「聽起來很消極,而且很糟。」
「或者兩個人試著創造另一段關係,改變身份。」
我試著讓自己不去想,不讓這些念頭佔據了深夜裡獨處的時間。
根據海苔熊在womany的文章《我們一直以為的真愛,會不會根本不存在》(http://womany.net/read/article/4024),讀者來函的問題大概可以分為三類,而其中第一類便是關係中的那些折磨人的曖昧與不確定感。人們不斷詢問:「到底我們之間處於什麼樣的關係?她對我有沒有想要認真交往的意思?他是不是只是玩玩而已?」
人們長久凝視著那些問題,像是凝視著其他一切奧秘之物一樣。這些問題的解答未曾隨著時間而變得更加完美。我們仍無力地沈浮於曖昧與不確定感的海洋裡。有時以為找到了唯一的答案,卻又發現那不過只是幻化與掩飾過的問題。
「他說人們會繼續交往的原因是因為長期依存感。」
「也許我們會繼續在一起的原因只是因為好奇。」
「好奇什麼?」
「好奇這段關係的結局,好奇最後到底故事會怎樣走到盡頭。」
同樣的作者,在《解析村上春樹 「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6889.html)的文章裡所提到的種類之一:逃避依戀型。
「我可能害怕認真愛上誰、需要誰,結果有一天,對方會突然沒有前兆地消失無蹤,只留下我一人。」引自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表現出高度的自立性,過著大量獨處的時光,偶爾會短暫的投入一些關係當中,但並沒有辦法順利轉換成長期的關係。像是對承諾與穩定過敏,隨著季節與時間的推移,人生軌跡卻無法連續,某部分的自己只是不斷伴隨著承諾死去。有時甚至無關乎新鮮感的追求。
有人提到過關於一段正常且平衡的關係當中,雙方的互動當如跳雙人舞一般,你進我退,你轉圈我拉手。這也表示兩人的關係不論再怎麼親密,在平衡狀態下都會保持一種健康的距離。如果對於距離的無感,或者過度在意,都是一種失衡。就變成了另一種類型:焦慮依戀型。
文中引自暢銷作家大A的話:「非常需要愛情的男人可怕的地方是,他會要求你要做很多事情去證明你愛他;但不需要愛情的人可怕的地方則是,你感覺不到他需要你。」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和我在一起的呢?」
「從我想要給予妳第一個承諾開始。」
確立關係的承諾似乎從來不應該是索取,而是對方的給予。從結果上來看是一樣的,然而卻又存在著微妙的差異。因為後者讓我們可以保有更多的安全感與對於這段關係的控制權。但這樣的說法似乎無法完美解釋在熱戀關係的男女常常過度的忽略風險,在性吸引力的作用之下,無可避免的著眼於短期可取得的利益,進而低估長期回報的價值。(http://pansci.tw/archives/54634)
在相處過後,也許可以用拋擲硬幣的方式來決定交往與否。「現在,我將拋擲這枚硬幣,如果是正面,那我們就在一起。」藉由不確定因素消弭責任,將一切給予機率決定。這樣也達到了某種公平吧,不用再計較是誰先誰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