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拉威爾




拉威爾生於法國西南部西班牙國境附近巴斯克(Basque)區地方的小村莊雪布爾(Ciboure),父親是鐵路技師,同時是汽車工業領域裡以發明二行程引擎而知名於世的人物。母親則出身巴斯克地方上的大家族,繼承濃厚的西班牙血統。這或許是拉威爾的音樂講求精準度、同時還帶有西班牙風格的緣故。

14 歲時進入巴黎國立音樂院就讀。20 歲發表「古代小步舞曲」與「哈巴奈拉舞曲」,成為他最初的傑作。26 歲時挑戰羅馬大獎未成功;之後拉威爾四度挑戰皆未能得獎,1905 年拉威爾再度報名,但因評審委員會認為他已超過最高年齡限制的 30 歲,依規定不准他參加,結果引發藝文界軒然大波,連大文豪羅曼 . 羅蘭也都撰文向評審團抗議,最後甚至演變成巴黎音樂院院長與數名教授辭職的風波,當時巴黎新聞界稱此事為「拉威爾事件」。

拉威爾的作品以音音推敲,沒有半點筆誤、精準適中而馳名。他的音樂以描述身外之物為主,但不像標題音樂般刻意描寫事物,而是遠離象徵主義中深染的主觀元素,以一種遠距離、極度客觀的立足點來創造音樂的印象。他雖與德布西並稱為印象樂派的大師,但是拉威爾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確犀利,他避開象徵主義中曖昧的光線與陰影,以大量的裝飾效果點綴音樂結構。若說德布西的音樂給人漂浮在空中的感覺,拉威爾的音樂則像精巧的天文計時器,精確地指示時間。例如:拉威爾在鋼琴音樂史上劃時代的嶄新傑作「水之嬉戲」,其中聲部的處理高超精巧,堪稱一代巨匠的手藝典範,此為德布西所不及。史特拉汶斯基就曾稱拉威爾為「最精確的瑞士鐘錶匠」。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熱切焦慮地期望能投入戰爭行列為國效忠。但因身體瘦弱無法當兵,於是以駕駛醫護車的司機出征到前線戰場。戰爭結束之際,拉威爾寫下「庫普蘭之墓」。庫普蘭為法國 17 世紀最偉大的鍵盤音樂大師,他對拉威爾來說代表了一種音樂理想,因而此曲等於是雙重的致意-在國家遭受莫大危難時,像法國音樂傳統致意,也向為國犧牲的人致意。而庫普蘭代表的正是這些人以生命護衛的法國文化理想中的音樂顛峰。

拉威爾一生深愛並尊崇莫札特的音樂。1908 年,當英國作曲家佛漢 . 威廉士至巴黎向拉威爾請益時,拉威爾提出他的座右銘:「完全崇尚簡單,學習莫札特的一切」以及「深奧,但不繁複」的準則。這些特點正好完全反映在他量少而質精的作品中。法國哲學家姜凱雷維契曾分析拉威爾所有作品,從中發現「自然」、「異國風味」、「模仿」、「舞蹈」四種主要面具。拉威爾特別擅長變做一個他本身以外的人,利用現實世界以隱藏自己

他戴上『自然』的面具,讓無人介入的活生生自然事物自行表現。他所描寫的貓、鳥、蟲或人類、精靈生存的世界,是只有小孩子才能進入的世界。這類的作品有:音樂喜劇「西班牙時辰」、抒情幻想劇「兒童與魔法」、管弦樂組曲「鵝媽媽」、「鏡」、鋼琴獨奏「水之嬉戲」、「夜之魔」。

當他戴上『異國風味』的面具時,引領我們由希伯來到馬達加斯加島,由阿拉伯到西班牙。他是不旅行的旅人,他的音樂中沒有土著性地方色彩,他只是坐在鋼琴前裝模作樣地烘焙出異國趣味給人看。這類的作品有:慶典序曲「天方夜譚」、小提琴曲「吉普賽人」、西班牙狂想曲、兩首希伯來歌謠、馬達加斯加島土人之歌、哈巴奈拉形式的聲樂練習曲等。

第三張面具「模仿」,拉威爾有許多模仿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他將客觀的事實加以變形。這類的作品有:「為一位逝去的公主所寫的孔雀舞曲」、「庫普蘭之墓」、「古代小步舞曲」、「以海頓之名而作的小步舞曲」、「模仿鮑羅定風格」、「模仿夏布里耶風格」等。

最後一張面具「舞蹈」,拉威爾的音樂,其抒情本身便帶有舞蹈的形式,即使未採用舞蹈節奏,其中也隱藏著可望舞劇化的要素。這類的作品有: 芭蕾舞劇「達浮尼與克羅伊」、管弦樂曲「波麗路」、「小丑的晨歌」(選自「鏡」組曲)。

1932 年 57 歲的拉威爾乘計程車發生車禍,胸部受到撞擊淤傷, 頭部可能有腦震盪。幾年後他的健康逐漸惡化,身心活動受到侵蝕,作曲作不出來,最後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1937 年 12 月,拉威爾進行了一項精密的腦部手術,但並未發現預期中的腦瘤,他的病症因此成了一項不解之謎。手術後不久,拉威爾陷入昏迷,於同年 12 月 28 日過世,享年 62 歲。
(資料來源 : 台北愛樂電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