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V for Vendetta


抽空看了V怪客。

真的很佩服電影的導演,到底需要怎樣的想像力,才能將所有的這些象徵元素以影像的手法濃縮成一部電影呢?

虛構的歷史發展,使得英國變成軍事狂人高壓統治的國度。到處都是廣播器,電視牆以及宵禁的街道讓我直覺想起了《一九八四》所試圖描繪的種種場景。與傳遞政治理念的其他電影不同,導演一開始就藉著電視台事件將所有想說的話預先告訴觀眾。而整部電影都是作為開頭那番話的實踐探討。誠如主角所言,炸毀國會不會直接改變這個國家,但他能夠提供一種可能性。答案只有在舉步維艱的行動中偶然相逢。

女主角的身份也是由相當龐大的背景所建構而成。一開始的相遇就是對抗法律的開始,宵禁之後的外出。主角在秘密警察(政府)的手中救出女主角(在電視台工作,媒體一向被賦予揭露真相的角色),並向她揭露一個新的可能。這一段呼應了之後的所有劇情。女主角的父母是對於政治有異議的人,之後的下場都是被政府肅清。女主角是從小在高壓政府的管理下成長的下一代人,換言之,女主角並未確切經歷過過去的民主自由,但由她的覺醒(包含逃避的過程,想依附體制下的保護與失敗,經歷肉體之刑,最後則是意識的覺醒)象徵著所有人最後都能夠覺醒。也才會有最後一幕眾人聚集於權力象徵之前的景象。

換言之,導演是相信眾人能夠覺醒的。這的確是不亞於主角自己所說的「完美的電影結局」。

至於選曲,引述自維基百科:「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也就是那砲聲隆隆的音樂迎接了屬於人民的勝利。

而主角的出身,源自於殘忍的化學武器實驗。這個實驗最大的意義是引出了那一句話「他們發現國家最大的敵人就是國家本身」。不應該是人民懼怕政府,而應該是政府懼怕人民。也因如此,政權才會採用所有手段(高壓統治,媒體管制,隨機監聽以及秘密警察)來防止任何一點火苗有機會竄起。因為歷史上的法國大革命也不過源於三個理念:自由,平等與博愛。

主角本身的存在就象徵著體制自身的反撲。「他們用殘暴的方式對待你,才會創造出你這樣的怪物來對抗他們」。任何壓抑的力量都將被抵抗,群眾意志或許比單一意志來得不穩定和複雜,但總是有其價值存在。其中最大的價值就是「包容異議」。「我不認同你所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如此而已。

主角的家的收藏品象徵著社會的反面,與主角本身的意義相同。然而所謂一正一反終究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所以房子裡才會有那樣的囚室。因為他們創造出這樣的國度,才會誕生出主角與主角的家。所以最後的最後,當正面消失時,反面也會消失。主角注定要同這個扭曲的政府一起消失。新的世界則交予覺醒後的人民來當家作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